歷經懷胎近十個月及生產所引發的各種生理變化,生產後返家,應該持續做好照護,調適好心情,掌握自己健康狀態,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恢復,放心的迎接寶寶到來。
一、子宮復舊
1.產後子宮收縮是幫助復原及減少產後大出血。
2.子宮鬆軟表示收縮不好,產後初期很容易發生,可藉由子宮環形按摩改善,減少產後大出血的機會。
3.收縮正常的話,可在腹部摸到如硬球物,生產當天子宮底位置約在肚臍上下,之後每天下降一橫指,約10-14天降至骨盆腔內,經由腹部將觸摸不到,產後約一個月才可恢復正常。
宮縮疼痛
1.子宮收縮會引起產後痛,尤其第二胎以上和餵母奶產婦感覺較明顯,通常大約持續3-4天疼痛就會消失。
2.可藉一些呼吸和放鬆技巧、俯臥並用枕頭施予腹部壓力、束腹帶、減低產後子宮收縮藥劑量、溫和的止痛藥以緩解產後痛。
二、惡露性質與觀察
1.惡露是產後胎盤剝離而產生的子宮分泌物,自陰道排出。
2.惡露量在產後第1到第3天為紅色或暗紅色,量也最多。
3.產後4到9天顏色呈紅褐色,逐漸變淡量變少,並混合有陰道分泌物,有腥味。
4.產後10天顏色轉成淡黃色或白色,像比平日量再多一點的白帶,約4~6周後才會完全乾淨。
三、產後傷口照護
會陰傷口照護
1.自然生產時可能會做會陰切開及縫合,傷口縫合線會被人體吸收,不需拆線約二週左右自行吸收,線頭會自然脫落。
2.若會陰部傷口會腫、痛,可經醫護人員指導使用冰敷或者溫水坐浴的方式減輕疼痛,疼痛不適感約3天後會逐漸消失。
3.會陰傷口的位置:多在陰道下方到肛門口上方,保持傷口清潔是重要的,可使用沖洗器內裝溫水,以不燙傷皮膚為宜,於大小便後由會陰往肛門方向沖洗會陰部傷口(由上往下),沖洗後用衛生紙拍乾即可,是需要或醫師醫囑再擦藥,至少持續兩週。
4.在傷口尚未完全復原之前,盡量避免盤腿坐、站立太久以及使用蹲式馬桶,休息時可採取側臥的方式,傷口照護好的話就會減少感染及促進傷口癒合。
剖腹產傷口照護
1.可使用簡易式魔鬼沾束腹帶來支托傷口,減緩傷口疼痛。
2.剖腹產手術後約7-10天可拆傷口縫線,無須拆線的傷口也需保持乾燥;回診無異常才可洗澡、碰水。
3.照醫師指示,數天到一周更換一次美容膠或持續使用抗疤痕產品,至少3~6個月,可讓傷口張力減少,防止肉芽組織生長,促使疤痕癒合平整。
返家注意事項
產後若出現下列情況須立即返診
1.發燒體溫超過38度以上
2.產後大量出血或惡露量增加
3.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滲血或分泌物
4.排尿困難或疼痛
5.產後出血:產後大出血是指於半小時至一小時內及需要更換一片衛生棉的出血量,若您發現惡露量增多或有大量血塊出現,應立即告訴護理人員或就醫
四、產後飲食
自然產飲食原則
1.適量喝水、攝取蔬果。
2.避免咖啡、茶、酒等刺激性食物。
3.慎引生化湯
4.多吃高蛋白食物,助傷口癒合及乳汁分泌
剖腹產飲食原則
1.漸進式飲食,流質→軟質→普通飲食
2.暫勿食用易產氣食物避免脹氣
3.產後一週內勿食用含麻油或酒類食物
4.均衡飲食
五、排泄功能的恢復
自然產產婦
1.產後會陰傷口獲致創痛,不敢用力解便易產生便秘,因此宜多攝取水份、蔬菜、水果、高纖食物,減少排便困難及泌尿道發炎
2.若有痔瘡,可採取溫水坐浴,坐姿時可使用氣圈或醫囑使用藥物減輕不適感
剖腹產產婦
1.術後約需平躺六到八小時再翻身;在床上輕微翻身動一動可當助腸蠕動,下床採漸進式活動(半坐臥式→坐臥式→下床活動),即可移除尿管
2.開刀容易造成腸子沾黏的情形,若產婦一直躺著沒有活動,會讓腸子的蠕動更不好,出現脹氣情況,建議少量多餐,食用好消化的食物;若身體狀況許可,可早期下床活動
六、乳汁的分泌
產後約48~72小時就會開始有脹奶的感受,如果碰到母乳哺育問題,除了保持正面樂觀的心態外,也可向護理人員詢問相關知識。
如何讓乳汁源源不絕?放鬆心情,寶寶想要吸就讓他吸,攝取泌乳食物,少量多餐比大量少餵好,乳房按摩,建立信心尋求支持。
七、認識產後月經週期的再現
1.一般產後3~4週左右就可能開始排卵故此時應該使避孕
2.未哺餵母乳婦女,產後約6~8週恢復月經週期開始排卵故此時應開始避孕
3.餵哺母乳的婦女若於3~4個月才恢復是屬於正常的,即使月經沒來,也是可能有排卵的情形,所以在產後開始有性生活的時候,就要視需要採取避孕措施
出處:王雅詩衛教師